上海证大缺钱从半年报就可以看出端倪。2014年中报显示,2014年6月30日,上海证大资产净额约为65.21亿港元,流动资产净值约为64.81亿港元,综合银行贷款约为71.31亿港元,其中27.92亿港元须于一年内偿债,43.39亿港元须于一年后偿债。上海证大拥有银行节余及现金24.82亿港元,负债比率已经从2013年年底的0.81倍上升到去年年中的1.13倍。
上海证大目前持有多个商业地产项目,拥有包括上海大拇指广场、喜马拉雅中心、青岛大拇指广场、南京大拇指广场、扬州商业项目等12个项目。在住宅方面,仅有上海九间堂、南京九间堂以及河北、内蒙古等少数项目。在经历上海外滩高价地的纷纷扰扰后,证大已渐渐在上海滩淡出视线,而在二三线城市复制上海大拇指广场、喜马拉雅中心的模式,比如在南京,证大已拥有证大九间堂、证大喜玛拉雅、南京证大大拇指广场3大项目。“这些项目回款难度非常大,戴大量资金投入到了南京的三个半项目中,这些项目目前还难以带来大量现金,可以说南京项目拖累了上海证大。”该人士表示。
2014年上半年,上海证大股东应占亏损约3.37亿港元,在评价上半年表现时,上海证大已经提示公司面临的困境:“因借贷增加导致融资成本大幅增加,同时所交付物业减少导致物业销售的营业额大幅减少。”
“大量的负债已经导致上海证大在年底前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出售项目就要出问题。”该内部人士透露,戴志康精心打造的喜马拉雅、大拇指项目原本都是不舍得出售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舍弃。而收购股份的很可能就是大债主,正是这个原因,出售价格并不高。
[背景资料]
上海证大走过的曲折路
上海证大集团于创建于1992年,最初从事金融投资,注册资金仅300万元。
2000年4月,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开始一路下行,半年内跌掉40%。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让游走在资本市场的戴志康有所触动,他突然意识到国内的资本市场或许也有问题。一番深思熟虑后,戴志康下决心转战房地产,从一个资本玩家转为房地产开发商。
2000年开始,戴志康进入房地产行业。从2000年到2015年,戴志康做开发商正好十五年。
进入房地产行业,戴志康拿下了联洋地块,开发了众多经典楼盘,尤其是大拇指广场、喜马拉雅中心等。而戴志康在地产业最著名的手笔是拿下外滩高价地,不过这也正是其下坡路的开始。
2010年2月1日,上海证大置业以92.2亿元竞得上海外滩8-1地块,当时证大账上仅5亿元,银行存款加净资产总额不过30亿元。彼时,这笔收购金额相当于证大房产截至2009年6月30日合并报表后总资产的1.2倍以及手头现金的19倍。
为缓解资金压力,证大于当年4月引入复星、绿城和上海磐石投资成立合营公司。不久后,2011年12月底,SOHO中国以40亿元从上海证大、绿城中国等手中接过外滩8-1地块50%股权,随后,该地块陷入复杂官司中。
此后,上海证大将发展的重心从上海转移到南京、海门等地。
虽然出售外滩高价地让证大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但商业地产的慢周转却使得证大现金流日益疲弱。为减轻资金压力,证大不得不经常采用外部融资、转让权益及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等方式来进行项目开发。
2025-08-12 09:27
2025-08-12 09:26
2025-08-12 09:23
2025-08-11 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