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或许不明白的是,经济学上有一个所谓的“用钱包来配给”(rationingbythe purse)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谁的钱多,谁就拥有更大的决定权。财势滔天的李嘉诚,当然要由自己来主导土地开发的进度,以攫取最大利益。
这种地方政府要“结婚”,李嘉诚只想当“情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急于“求婚”未遂,还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不但对李嘉诚“恶语相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多针对“长和系”的变相囤地的措施出现。
李嘉诚招牌逐渐失色
同时,“李嘉诚”这三个字的招牌,也不再像以往那么吃香了。
除了一些地方的官员对李嘉诚“因爱生恨”外,也有一些地方的官员开始对“李嘉诚”这三个字的招牌不再感冒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当中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在2010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之后,欧洲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导致欧洲资产价格降低,为外界创造了投资欧洲的机遇。
因此李嘉诚增加对欧洲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中国内地的投资,这种“西进东退”举措自然令一些地方政府对李嘉诚前来投资的期待越来越低。
在另一方面是李嘉诚近年在内地投资房地产的步伐缓慢,也令地方政府重新考虑选择其它开发商。
对比内地一些开发商的“5、9、12”(拿到地后5个月内开工,9个月后开始卖楼,12个月楼盘现金流已经转为正)的开发节奏,包括李嘉诚在内的香港开发商普遍“慢几拍”,由于无法提高资金周转率,开发土地的步伐自然慢了下来。
加上,和内地普遍高负债、杠杆率很高的开发商不一样,香港开发商长更加注重财政稳健和低负债率,与内地开发商动辄超过100%的负债率相比,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在内地业务部分负债率不到5%,整个集团负债率也只有15%左右。
这种稳健的开发思路之下,李嘉诚拓展房地产的步伐,自然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房价不在高,能卖则灵;赚钱不用多,能回笼则灵”脚步,也达不到地方政府加快开发,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第三方面则是随经济快速发展,本地企业逐渐壮大,以及欧美、日本资金的涌入,一些地方政府对包括李嘉诚在内的港资已不再严重依赖。
一些地方政府换届之后,新上任的官员对此前与李嘉诚所签的“不平等协议”存有看法,希望可以取消过度优惠的政策。
在上述多个因素之下,地方政府对李嘉诚的期待减少,加上,官员逐渐认识到李嘉诚不是“超人”,而是“凡人”后,取消了不少给予他的“超国民待遇”,改为以“国民待遇”来规范李嘉诚的投资行为,开始对“长和系”的一些涉嫌违规的举措开始公事公办起来。“李嘉诚”这三个字,在内地开始慢慢地褪色了。
整治楼市须杀鸡儆猴
当前的情况下,拿李嘉诚“开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基于中央政府决心要整治房地产市场的混乱情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房价之所以不断上涨,除了开发商不断囤地,形成低价猎地、零成本养地、高价出售的恶性循环,将房价一步步推向高峰外,还因为缺乏足够的土地修建房子,造成供应紧张,导致房价不断被推高。
2025-05-14 09:14
2025-05-13 15:44
2025-05-06 09:12
2025-05-03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