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十年,大学城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小村镇到如今变为广州一“城”,要说其前世今生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岛上的原住村民们可能最有话语权。10年来,大学城前进的脚步,对村民们的生活和变迁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作为承载广东教育的高校,也因为这座“城”落成,迎来发展契机,出现可喜和骄人的变化。昨日,记者走近部分村民和高校,听听这些“城”内人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
见证村镇十年之变
坐轮渡新旧两村间轮流上班
上周五,记者来到了与大学城一河之隔、位于新造镇的谷围新邨。这里有着成片布局整齐的公寓区,居住的主要都是原来大学城里各条村的村民。
穗石村委常务副书记黄健珊,出生在大学城靠西北边的北亭村,后来嫁到靠东南边的穗石村,是土生土长的大学城人,1999年起在穗石村委工作。这天,在新村上班的黄健珊,忙碌地为村民处理着事情。之所以特别说明“这天”,是因自从穗石村一部分用地变成大学后,该村从地理位置上被分成两块,村委会工作人员便来回两岸,实现同一村委分两个办公室办事服务村民,“周一、周五我们在新村上班,周二至周四则在江对岸的旧村上班。”
黄健珊介绍,大学城迎接首届新生的前一年即2003年下半年,岛上村民开始大规模搬到谷围新邨,“当时岛上的6条村,有的因为面积较小,人口也只有千人左右,已经完全搬迁,穗石村则保留了原来村里人口较集中的地段,村里大约有一半人搬了过来,如今约有1700人居住在新村。”
据了解,新旧村之间的往来,最主要是靠穗石码头和新造渡口间的渡船。“大约每15分钟一班,几分钟便能抵达对岸,尤其对就住在岸边的穗石村旧村民来说,这是到达新村最快捷的方式。”黄健珊说,“虽然分隔两岸,但村民的来往仍十分频密,大家也习惯了‘两个’村委的办事模式。”
黄健珊说,“大学城的建设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太多变化,刚开始开建时,村民会有不适应,如今环境变好,交通更方便,就业环境也更好,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见证生活十年之变
村民建新房利用出租增收入
人物档案
57岁,穗石村村民,当过收电费人员、生产队队长,见证着村里近年变化。
2025-09-08 10:42
2025-09-08 10:40
2025-08-12 09:27
2025-08-12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