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十年,大学城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小村镇到如今变为广州一“城”,要说其前世今生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岛上的原住村民们可能最有话语权。10年来,大学城前进的脚步,对村民们的生活和变迁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作为承载广东教育的高校,也因为这座“城”落成,迎来发展契机,出现可喜和骄人的变化。昨日,记者走近部分村民和高校,听听这些“城”内人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
见证村镇十年之变
坐轮渡新旧两村间轮流上班
上周五,记者来到了与大学城一河之隔、位于新造镇的谷围新邨。这里有着成片布局整齐的公寓区,居住的主要都是原来大学城里各条村的村民。
穗石村委常务副书记黄健珊,出生在大学城靠西北边的北亭村,后来嫁到靠东南边的穗石村,是土生土长的大学城人,1999年起在穗石村委工作。这天,在新村上班的黄健珊,忙碌地为村民处理着事情。之所以特别说明“这天”,是因自从穗石村一部分用地变成大学后,该村从地理位置上被分成两块,村委会工作人员便来回两岸,实现同一村委分两个办公室办事服务村民,“周一、周五我们在新村上班,周二至周四则在江对岸的旧村上班。”
黄健珊介绍,大学城迎接首届新生的前一年即2003年下半年,岛上村民开始大规模搬到谷围新邨,“当时岛上的6条村,有的因为面积较小,人口也只有千人左右,已经完全搬迁,穗石村则保留了原来村里人口较集中的地段,村里大约有一半人搬了过来,如今约有1700人居住在新村。”
据了解,新旧村之间的往来,最主要是靠穗石码头和新造渡口间的渡船。“大约每15分钟一班,几分钟便能抵达对岸,尤其对就住在岸边的穗石村旧村民来说,这是到达新村最快捷的方式。”黄健珊说,“虽然分隔两岸,但村民的来往仍十分频密,大家也习惯了‘两个’村委的办事模式。”
黄健珊说,“大学城的建设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太多变化,刚开始开建时,村民会有不适应,如今环境变好,交通更方便,就业环境也更好,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见证生活十年之变
村民建新房利用出租增收入
人物档案
57岁,穗石村村民,当过收电费人员、生产队队长,见证着村里近年变化。
穗石村位于小谷围东南侧,比邻华南理工大学,旧时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种植香蕉和蔬菜等。今年57岁的穗石村村民林敏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有感触。他说,由于种地收入低,很多村民年轻时都外出打工,但大学城的建设,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林敏杰后来不再打工,而是回村工作,当过收电费人员、生产队队长,见证着村里近年的变化。
“穗石村以前外来人不多,大学城建成后,村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整条村也热闹起来。”林敏杰说,村里如今七成房屋都是三层半的洋房,基本都在2003后陆续建成,“近年来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陆续建成了新房,以后村里逐步开始城中村的改造,环境相信会越来越好。”
前年,林敏杰自家也盖起了新房,未来还打算把另外的旧房子建成新房。如今的穗石村,靠近牌坊、大学城外环路一带的房子基本都已经租出去,村口开起了大量商店,不少外地人也在这里打工居住,村民们通过收租也增加了收入,生活变得更富足,“我自家租出去的房子不靠村口,一个月只能收租金一千几百块,算是一点生活补贴。”
见证学校十年之变
忆往昔:交通不便给师生交流添堵
10年前,作为大学城10所高校中唯一一所整体迁入的大学,广州大学的举动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回忆起当年壮举,该校党委书记庾建设说:“作为市直属高校,当年广州大学有5个校区,资源、管理、师资队伍等都比较分散,综合实力也自然提不上去。”不过,大学城令广州大学毫不犹豫地抓住发展契机,庾建设认为,“大学城是一个了不得的工程”。
作为一座“新城”,头几年自然有不少困难要面对。庾建设称,最大的麻烦就是交通不便。学校整体搬迁后,各项配套设施仍在加紧建设与完备中,进出大学城的道路既不多也不便,这就导致了一度出现的“学生住读、教师走教”的尴尬状况:老师下课着急“出城”,学生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庾建设说,“我们向政府反映,后来就增加了很多班车,情况明显改善。”
谈现在:原来不想来,如今却不愿走
说到学校10年的变化,庾建设的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他介绍,借着大学城高速发展的东风,在完备的人才引进与教育机制的作用下,广州大学软、硬实力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例如,10年来,学位点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由2000年的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发展到2010年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近20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0多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科涵盖文、理、工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我们发扬的是‘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庾建设说。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当年很多人不想搬进来,现在大家都不愿搬出去。”庾建设称,10年前在老校区老师们多数住在学校附近,教学相当方便,突然要搬进离家几十公里的“荒岛”,很多人表示不解。为此,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环境改善了,教学条件提升了,老师和学生们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校园。“2012年,我们准备迁几个学院回去老校区,结果征询意见时,没有一个学院愿意主动离开大学城。”
望未来:高校资源共享打造学习乐园
庾建设称,过往的十年是大学城飞速发展与进步的十年,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则是稳定提升的时间。他说,“大学城现在已经是广州的一张名片,接下来就是要努力打造成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学习乐园。”
谈到未来展望,庾建设称,目前大学城的教学设施与社会环境基本配套完备,接下来就是要重视培养校园文化,大学城的10所高校之所以被设计成没有围墙的教学环境,其中一个寓意就是希望高校资源能够聚合与共享,以此来互相补充,共同提升,而在具体实践中,这一点则不尽如人意。
“很多学校也在尝试合作,例如跨校选专业,但很多具体方案与细则还没明确制定出来,所以操作起来可行性不强。”
2025-09-08 10:40
2025-08-12 09:27
2025-08-12 09:26
2025-08-12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