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天津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国内楼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土地财政“依赖症”待除 巨额出让金将被“翻老底”

广 来源:广州日报  王新明 李放 李劲峰 天津房掌柜  2014-08-29 07:31:27
[摘要]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

    13年增长超30倍 具体开支竟是“糊涂账”?

  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全国土地出让价款从2001年的1296亿元,到去年首次超过4万亿元,13年间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达19.4万多亿元。

  近日,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记者采访发现,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

  巨额出让金将被“翻老底”

  长期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因收支明细处于公众监管视野之外、去向不明而饱受诟病。曾有北京市民向审计部门申请公开北京市土地出让金违规使用情况,却被以“公开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由遭拒。

  事实上,判断土地出让金是否合理使用,并非无规可依。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方面。

  记者梳理自2009年至2013年财政部公布数据发现,最近5年间,国有土地出让金支出总额达13.49万亿元,其中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三项占比超过八成。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各地土地出让金收支大多增长迅猛,但能把这项“政绩”说清楚的部门和干部却“很难找”。大部分地区官员对土地收入收支话题都很敏感,不愿多谈。少数基层干部透露,土地审批和出让金征收由国土部门管,开发整理和招拍挂归土地储备中心,资金管理在财政,“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只有部门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说得清楚。”

  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国土、财政系统官员表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支,基本可由地方“说了算”。由于财力紧张,土地出让金便成为地方财政最后一块“自留地”,违规支出使用情况不少,都得藏着掖着,“这次审计看来得翻老底,让大家都很紧张。”

  土地财政“依赖症”待除

  土地出让金收支“顽疾”为何屡禁不止?湖北财政系统内一位负责人说,因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其收支预算编制无需通过人大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即可执行,“土地收入开支多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违规操作的弹性空间很大。”

  “土地收入违规使用只要不进腰包,顶多背个处分。”西部地区一位县委书记告诉记者,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手中少数能相对自由支配的财源,“不在土地收入上多‘花点心思’,就只能坐等下课。”

  土地出让乱象丛生,背后折射出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潘家华等专家介绍,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收收入有限,土地收益往往被用于地方财政“补窟窿”。“这次土地出让金审计将对地方财政‘摸清家底’,为下一步财税改革做好铺垫。”

  由于土地是稀缺资源,土地出让金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应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匹配基础上,逐步提高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提取比例,使土地出让收益逐渐从财政补充到公益基金的角色转变,降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土地出让金的“四大乱象”

  巨额的土地出让金,除偶尔接受审计调查外,通常情况下处于地方“自己管自己”状态,这令“土地账”难免成为一本“糊涂账”,由此滋生四大乱象:

分享到:
责任编辑:陈佩珊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新闻推荐

  1. 1家装成新居住行业入口 被窝升级发布“十心实意”安心承诺
  2. 2监管盯上金科股权变动深水区?
  3. 3红贯天津的塘沽一中强势进驻 塘沽湾区域利好重磅升级
  4. 4“五一”北京学区房迎最后疯狂?
  5. 5当代置业前4月合约销售额约71亿元 均价达10320元/平米
  6. 693年包租婆,“拥有”400栋房子,这个后浪不简单
  7. 7小长假北京二手房回暖 带看量大增、网签量恢复去年水平
  8. 8成都市民“五一”假期忙看房
  9. 9世茂繁忙四月天 销售同比增四成、物业提上市与二度配股
  10. 10香港发展局指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明起接受申请 为期三年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