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应方式上看,未来深圳保障房供应有两个变化,一是棚户区改造释放出的土地资源,除建设拆迁安置房和公共配套设施外,主要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这意味着未来城市更新将大规模配建保障房。同时,以地铁三期、四期工程、“七横十三纵”干线路网建设,以及公交线网开设和调整为契机,明确轨道交通沿线及场站邻近区域住宅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综上,过去集中于特区外的保障房供应将有望改观,保障房供应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二是保障房封闭流转。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和安居型商品住房的个人,向轮候在册家庭自由转让其所购住房;已购公共租赁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的重点企事业单位,面向市区两级重点企事业名录中企业,整体转让其所购住房。
在土地资金紧缺的背景下,深圳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之路,即开辟一个独立于商品住房市场的保障房流转市场,让保障房在人才内部自循环,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深圳住房保障“新政”或透露出一个信号,即在“去行政化”、人口进城“弃小从大”、资金资源集聚的背景下,类似于北上广深之类的超级大城市,房价长期看涨或许是挡不住的趋势。因此,政府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逻辑:低收入人群租住城中村、公租房,政府将保障重点放在人才上。该保障的对象保障到位了,压力也就小多了。
“合理需求”另辟释放途径,房价上涨的逻辑和预期将彻底反转,深圳房价也有了“软着陆”的机会,不至于因投机泛滥而泡沫化和破灭。
当然,在为深圳住房保障“新政”叫好的同时也提个醒,编制规划固然重要,但能完成且效率高才是关键。深圳的住房保障“新政”掐准了问题的要害,关键在于执行,包括土地和资金能否到位、工期能否保障、公共配套能否跟上、分配是否公平等。
2025-08-12 09:26
2025-08-12 09:23
2025-08-11 09:37
2025-08-11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