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大量持有没有资本。外国的第一个有法律约定,第二个是有配套的长期融资体系,第三个资本家也没有那么大的抱负。要长期持有,中国第一个没有资金,第二个资本市场开放得不行,很多人上不了市,第三个整个的银行、法律,销售人、开发商之间四者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大面积的长期持有只有靠大企业,其他谁也不敢大面积的长期持有,这个和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有关系。咱们利用的是香港模式,很多香港大的上市公司,四大家族也好,拿了地买,买了地就好。和美国的模式不一样。
如果学美国模式需要几个前提,第一个是我们的‘资本家’已经经历几代的锤炼和积累;第二个是在国家的法律、税务、中介人、银行和开发商之间,还有一种恒定的市场配置关系,比如在洛杉矶拿了一块地,我只要做三件事情,只要有租金,客户,肯定银行会贷款,咱们没有这个概念;第二个可以通过资产运作,可以通过发债,可以通过上市,多种的通道进行融资,咱们做不了。顶多就是自己有点钱,借点钱,再预售点,卖了就跑。
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想大规模持有,哪有那么容易?
观点地产新媒体:潘石屹呢?
刘晓光:潘石屹是时机赶得好,这是原始积累造成的。第二个上市的时候股价就很高了,一般的H股上市顶多是2块钱,第一次融资都是很低的。第三个,他做商业的运营,很有才能。
观点地产新媒体:所以其实过了这个时机再造这个辉煌已经很难了?
刘晓光:很难。他是历史的机遇,这个机遇抓住了就好。
观点地产新媒体:最近有很多新锐的企业家,都是50到40多岁,可能不像你们这代带着很多思想性的层面,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企业赚多少钱,是实际的做法,会更专注在自己的企业里面,但是他们接受新的东西比较快。通过十几年发展,很多人认为房地产比较好的节点已经过去,作为第一代企业家,您认为未来几年会怎样?
刘晓光:现在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这两类企业家应该互相的融通,互相的借鉴,老一代企业家有他的优势,新的企业家也有他的很多优势,所以我说已经没有永远的企业家,只有时代的英雄,只有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精采舞台的英雄。所以这两代企业家应该融合,互相借鉴。
第二点,今年的转型是两方面理解的转型,一方面是所谓的企业转型,企业怎么做到互联网+、提高价值服务,比如首创怎么把其他的产业价值输送到地产的价值之中等等,这样的转型。包含从开发型向持有型转,从大规模的重资产向一部分的轻资产转,从单一的住宅到一些商业的开发,向养老、向旅游、向商业、医养这些过渡。
转型到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整个房地产大规模的转型,大规模向欧美模式转型,还是继续沿用所谓的香港模式。那么在模式之中,可能也要找适合自己的,永远坚守香港的模式也不行,可能也得改。
第三个是房地产自身行业的周期性机会。比如房地产发展的15年中大部分都很好,但是也有坏的年份,比如2003年、2008年、2014年,这几个节点都是比较难的节点。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结合,把房地产的周期性机会和正常发展中好的年份、不好的年份融合起来,找出一条比较稳定的道路。就是把周期性的大机会和平时的这种小变化,包括丰年、欠年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的路来。
我觉得地产,从刚才的角度来讲就够了,不要搞一个泛泛的去分析地产,不要搞一个泛泛的某企业的经验介绍,老是介绍自己什么什么方面很好,也没有意义。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是比较混沌的时期。昨天我看到一个说法,现在实际上创业成了一场运动,高利贷变为P2P,乞讨是众筹,以前的统计叫大数据,看场子、收保护费是平台战略,忽悠是互联网思维。
刘晓光:应该是+互联网。为什么这么说?任何企业离不开电子平台,而且互联网不是敌人。我们的敌人是谁?是会利用互联网跟你打仗的那个机构和企业,而不是互联网本身。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很多做金融的人,可能觉得房地产还是一块金子。
刘晓光:我们要做一个呼吁,就是地产这个行业也应该享受到公平的金融环境待遇,既然这是一个这么大的行业,就应该有一个公平的融资平台,要不然股灾以后,对这个行业也是很大的影响。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您想给外界的一个新的身份是什么?您在今年60岁,人生的第三个起点,除了房地产的第一代企业家,房地产的金融家,你觉得应该哪个标签是比较鲜明的?
刘晓光:应该是公益家的新江湖。我琢磨着我还能干什么,还怎么干呢。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是环保公益的先行者。
刘晓光:我觉得我应该是一种顾问平台上的企业家。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说如果重新做要做画家?
刘晓光:对,那肯定了,要是重新做的话,我肯定是一个大画家。
2025-08-11 09:37
2025-08-11 09:34
2025-07-22 10:22
2025-06-23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