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刘晓光正式退休离开了自己一手重建的首创集团,仔细算下来,刘晓光的首创历史也正好20年。
20年时间并不算短,但如果按照刘晓光15岁就参军入伍算起,这只占了其“革命工作”生涯不到一半的时间。
加上部队生涯,刘晓光工作了45年,这么长的工作使得其养成了快速思考的习惯。
“慢不下来,我跟你说了第一个就想到第二个,说到第二个就想到第三个。我就是40多年的一种习惯。”于是,慢不下来的刘晓光在退休之后,虽然没有像自己的好哥们任志强那样依然在原单位有一个办公室,但出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活动也并没有减少,甚至为自己列出了更多想做的事情。
在刘晓光的计划中,退休之后要做的事情包括公益、文化、环保,以及研究中国的二元结构看看如何能解决农民贫困的大问题。
“公益家的新江湖”,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刘晓光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小城镇改革
刘晓光会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其实也并不太奇怪。
在从商重建首创之前,刘晓光一直是政府官员的身份。这多少会使得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仍然带有“政府人士”的意味。
1995年之前,刘晓光的政治生涯开始于北京市计划委员会,然后一路从商贸处的副处长、处长、总经济师直升到计委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
彼时,30多岁就当上北京市副局级干部的刘晓光,被认为是一颗政坛新星,曾一度成为北京市副市长人选。
或许,就是这些“政治生涯”,让刘晓光退休之后有兴趣研究中国农民贫困问题,这显然不是一般的企业家或者商人会感兴趣的范畴。
“其实是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进城以后的人权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文化问题,最重要的还有就业问题。”才刚刚退休几个月,刘晓光对此已经有了一个“理想”的计划。
在刘晓光看来,中国农民要脱贫,最重要就是就业问题要解决,而解决就业,就需要进行小城镇的改革,然后安排农民就近进城,再解决进城之后的教育、文化、风俗、医疗等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小城镇,要对这些小城镇进行改革将需要不菲的资金。除了国家的支持之前,刘晓光连资金来源都设想好了。
“如果所谓现代的中产阶级以上,或者是先富起来的人,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小城镇的改革中,能够把自己的产业带进去,又能够把农民就业安排一部分,这就厉害了。”
按照刘晓光的估算,中国号称2千万个千万元以上的富翁,如果按照30%,也就是他们每个人拿出300万,那是18万亿。
“那可不是小钱”,更重要的是,这些富翁可以直接给小城镇带来产业、带来项目,这些产业和项目就是农民就业的方向。“可能就在这种舞台中解决了中国的贫富差距,以及二元结构和农民现在还进不了城的问题”,刘晓光认为,这也是一种公益,但比一般的公益定义还要再高一点。
股市对楼市影响很大
虽然是政府官员出身,但有着商业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刘晓光也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在谈及7月初的“股灾”时,刘晓光的经济意识再次展露。
刘晓光分析,这次股市的变化原因有三,一是证监会对企业的管制过分的相信自己;第二个开始管理力度放得太多;第三个最后回收的也太快,力量太强,这样一下市场肯定就崩溃了,就疯了。
“有些时候不能政府做这种市场的事情,政府这只手不是很熟练,就不能游刃有余的操作这个市场。政府只能说监管,能把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得很规范,不能再去操作市场,再模拟市场,那肯定出大事儿。”
对于应对这次股市的变化,刘晓光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第一个,央行应该打开窗口。打开窗口不能只对着银行,可能要对着很多金融的口,在业务窗口上应该多开一点;第二个财政部应该是发债,来购买中小企业股票,这些都可以操作。还有地方政府也可以回购自己。这都可以撑起来市场。
显然,和任志强善于发现问题相比,刘晓光更善于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如此,在股市的问题上也如此。
至于股市对楼市会产生什么变化,刘晓光想了一下回答道:“一是本来挣了钱可以把这个钱拿出来买房子,第二个这些抵押的、融资的,赔光了之后很多人要卖房,一买一卖都有,所以影响是很大的。”
不过,因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不可能因为这一个因素就影响了整个市场,起码今年应该是再向上一点。
大规模持有不容易
2015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是“转变时期的房地产”,面对这一主题,刘晓光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也是有着自己的判断。虽然和任志强交情颇深,但有着不同意见的时候,刘晓光也没再客气。
“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大量持有没有资本。”刘晓光直接回应任志强提出的关于中国房地产转型只有转向持有一条路径的说法。要长期持有,中国第一个没有资金;第二个资本市场开放得不行,很多人上不了市;第三个整个的银行、法律,销售人、开发商之间四者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刘晓光看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学习的还是香港模式,香港模式的核心还是买卖。而长期持有主要是美国模式。
“如果要学习美国模式,那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个是我们的‘资本家’已经经历几代的锤炼和积累;第二个是在国家的法律、税务、中介人、银行和开发商之间,还有一种恒定的市场配置关系。”
“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想大规模持有,哪有那么容易?”刘晓光如此总结。
刘晓光认为,转型的理解包括整个房地产的转型,是需要大规模向欧美模式转型,还是继续沿用所谓的香港模式。
另外还包括所谓的企业转型,企业怎么做到互联网+、提高价值服务,比如首创怎么把其他的产业价值输送到地产的价值之中等等,这样的转型。包含从开发型向持有型转,从大规模的重资产向一部分的轻资产转,从单一的住宅到一些商业的开发,向养老、向旅游、向商业、医养这些过渡。
刘晓光认为,一定要把握房地产的周期性机会,然后和行业发展的小周期,比如正常发展中好的年份、不好的年份融合起来,找出一条比较稳定的道路。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首创集团前董事长刘晓光先生的专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退休前后,心态有什么变化吗?在一个新的阶段,你的身份有些什么样的改变?或者有一些什么新的感想?
2025-08-12 09:26
2025-08-12 09:23
2025-08-11 09:37
2025-08-11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