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相关报道提到,澳大利亚法治比较健全,在这里投资也容易有安全感。一些宣传主打“相比国内只有70年房屋使用权,澳洲房产能带给住户永久的安全感。”
那么,“中国大妈”到底有没有搅动澳大利亚楼市一池春水?价格确在涨涨涨,中国人爽快购买也被认为有助涨作用。
显见的结论是:看到中国买家们这么爽快,示范效应形成了,当地人很容易抬高楼价。所以中国买家是推高澳大利亚楼市价格的“幕后黑手”这样的话不绝于耳。专业人士提交给“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这个问题在高端住宅(标价过千万澳元)市场及内城区标价150至350万澳元之间的市场显得最为严重。中国人溢价20%至30%购买住宅,这产生了多米诺效应,使得其他卖主认为其物业能卖更高价格,这意味着本土买家难以匹敌。
不过,通过下图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的价格上涨是个多年来的大趋势,且在悉尼、墨尔本等城市涨幅最大。而在多年前开始,澳大利亚媒体已经在说年轻人买不起房屋住的问题。
一直都在涨涨涨,是供需关系这个源头出了问题
一个房屋广告上被贴上了“亚洲人莫来”的传单
先从需求来说,澳大利亚当然没有“丈母娘刚需”,不过却在家庭结构上出现了变革。2005年,澳大利亚物业理事会聘请专业人士撰写的报告指出,现在的澳大利亚家庭平均人数是2.5人,出现了小家庭化,大屋不再是理想之家,以家庭为单位,对方便工作的内城区房屋的需求也激增。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婴儿潮的这代人也陆续退休,而这些退休者中更多人想小家庭化,在城市居住。再加上澳大利亚比较积极的移民政策,对房屋的需求自然更大。
而从供应来说,更伤不起了。主要卡在了土地审批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审批是由地方议会来完成的。澳洲生产力委员会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4%的悉尼市民反对人口增长,特别担忧可能会导致更密集的公寓住房开发。民意之下,地方议会的审批非常慢,手续复杂,尤其是在悉尼。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基建配套也被指有问题,投资力度不够也被指影响了房屋的建设。
这种情况下,引入海外投资者是个双赢策略
尽管有首套房补贴这种措施,澳大利亚35岁以下的年轻人买房率还是在下降。许多低收入人群更是连租房也有困难。在这样的情形下,澳大利亚政府其实是鼓励海外投资者来买房的。在2008年的时候,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国家住房补贴计划(NRAS)》来增加租房市场上的供给。投资者十年内不能自住,需要把房子租给55岁以上的人等低收入群体。物业的租金十年都不能超过市面价格的80%。作为回报,每年房主都能享受到一笔不菲的补贴,并且免税,海外投资者也在列。
而因为海外投资者纷纷涌入,澳大利亚政府又在2010年出了限制性措施,海外投资者要通过一个委员会进行申请,且只能投资新房,不能投资二手房。显然是为了增加供给和提供建筑业的工作岗位。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也得到了一个比较优惠、宽松的投资机会。
其实,为了引入海外资金,澳大利亚政府也在这两年启动了“重大投资移民政策”,门槛是500万澳元(约合2700万人民币)。虽然不能直接投资房地产,不过也可以把钱投到房地产投资基金去做。
“中国大妈”没能搅动春水,却带来一些启示:提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的一条路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首套房的购买者(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会提供不错的补贴和贷款政策。由于这些人和海外投资者群体会发生房屋价格上的冲突,必须在政策上予以规制,设置投资资格审核制度(虽然这个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有问题)。对于更为广泛的买不起房的较低收入群体,又如何帮助他们呢?通过租房补贴的方式。这个钱不发给租房者自己,而是补贴给房主本人,再由房主从房租里来优惠,这样也防止了租房者滥用补贴,并且有助于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整体上也提高低收入群体居住水准。算得上是一个三赢的举措。
2025-05-19 10:51
2025-05-14 09:14
2025-05-13 15:44
2025-05-06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