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星二代”也要忍受一种大众的虚幻宠爱。就像《爸爸去哪了》一样,公众对“星二代”的狂热宠爱是遥远、虚幻、短暂的。片刻的宠爱过后,“星二代”体验更多的是真实的、漫长的孤独与寂寞。父母的陪伴也是短暂的,平淡的生活是长期的。长期体验极端的情感,会使“星二代”心理产生矛盾,以致情感淡漠。
特别是随着不断成长,“星二代”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想要摆脱父母的光环。最典型例子就像张国立之子张默,在大学报考志愿之时,填报父亲的职业是下岗工人,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想摆脱父亲光环的独立意识。
对星二代的公众期待
研究发现,“星二代”的负面新闻往往被大加报道,其形象比普通人更容易被民众形成片面刻板印象。这往往与“纨绮子弟”、“嚣张跋扈”的形象和“酒后驾车”、“打架斗殴”等行为相联系。此外,从心理分析,普通人对“星二代”往往怀有两种极端的角色期待:积极正面的崇拜情感和消极负面的“仇名仇富”。
像房祖名、谢霆锋等当以“星二代”正面形象出现时,一些人表现出的是崇拜之情,褒扬溢美之词漫天飞扬。而当“星二代”以自我为中心、不学无术、挥霍败家、目无法纪的形象出现时,一些人幸灾乐祸、寻求心理平衡。
赵晓凤与舒洪水认为,民众对“星二代”积极和消极的两种角色期待经常会随着舆论和媒体的引导而摇摆不定,可能使“星二代”有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进而出现自我迷茫和情感困惑。
2025-09-08 10:42
2025-09-08 10:40
2025-08-12 09:27
2025-08-12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