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外在物质环境的保护与内在街区功能的更新,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成为大多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经之路。
历史街区更新工作中的误区
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是:大量经过优秀设计师精心设计、重新演绎的历史街区集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于一身,重现风采;但是这些经过更新设计的历史街区虽然在建筑学范畴内得到认可,但是却在国人面前遭到了冷遇。还有一些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历史街区,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更新,却街道冷清、店铺乏人问津,无法重获活力,成为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明确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的目的应是首要任务,历史街区复兴的关键不应该是建筑学范畴的建筑复原与复兴,而应该是社会学范畴的街区活力复兴——经过更新设计的历史街区应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活力的生活空间。
不同性质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要点
从历史街区的主要功能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居住性历史街区、商贸性历史街区及文化性历史街区三种类型,所以存在于历史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主要体现在居住、商业、文脉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街区,应该以差异化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造。
居住性历史街区——居住空间的改造与延续
居住性历史街区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特征的历史街区,居住功能是其发展延续的基础。除了居住功能外,居住性历史街区还具有历史延续性、空间完整性、社区性及文化性等特征。需要从街区居民的生活习惯、日常活动、邻里关系及社会网络构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来考虑延续居住性历史街区的活力。
首先,应着重对民居建筑予以保护与更新。对于破坏较小、民居整体价值较高的街区应该采取完全保护的方式,只对街区中物质老化较为严重的建筑进行修整,街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网络则完整保存。对于那些传统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的街区来说,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一些建筑进行适当的功能置换和结构调整,例如将街区中质量较好的建筑改造为特色旅馆或公共活动中心等。
其次,在对居住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在深入了解居民间的邻里关系及社会网络构成的基础上,设计布置相应的场所来为居民提供聚会、交往、娱乐的活动场所,以利于延续街区中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方式和邻里关系等。
天津五大道庆王府通过外部加盖的二层建筑围合成全新的空间并且增加了原居住建筑的使用面积与功能性
天津五大道地区新建建筑在增加密度的同时,保持与旧建筑的形式统一,延续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2025-08-12 09:23
2025-08-11 09:37
2025-08-11 09:34
2025-07-2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