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设用地减量化而实现的“存量优化”,带来的不仅是地方经济效益的增长,还为城市建设者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比如,郊区土地可以置换,在市中心的“新空间”就可以来自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地铁站与其上盖的住宅、商业设施等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已成为上海创新土地利用的重要探索。上海地铁10号线吴中路停车场上盖,规划为综合用地,将建成博物馆、购物中心、酒店等,规划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通过“一地多吃”,既建成一座地铁停车场库,又相当于充分开发利用300亩土地。
今年,上海出台专门政策,通过区域整体转型、土地收储后出让和有条件零星开发等路径,着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这些政策,将对企业形成明显激励,土地在‘减量化’,经济效益却在增加。”上海市土地学会副会长袁华宝说。
从“痛点”上破解“瓶颈”
“推进‘减量化’必然要触及痛点。”庄少勤坦言,一些镇、村集体或私营企业,历史上也曾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产业的升级,这些企业大多已经不适应经济新形势,企业竞争力、经营效益下降,能耗、污染、安全等社会问题突出,需要建立逐步引导退出机制,不能为了眼前收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必须承认,转型是痛苦的,是一个城市升级的“涅槃”过程,不仅需要持续的努力,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上海西郊青浦区练塘镇是黄浦江水源保护地,不适合发展工业。而且,练塘镇的“198”区域基本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以及部分厂房租金是村集体资产收入,企业被清拆后,集体资产面临“缩水”。为确保集体资产不减少、收益不降低,青浦区采用带条件出让土地的方式,将拟出让的优质商业办公用地明确一定面积作为减量化置换物业,由区政府明确,由实施减量化的镇集体经济组织,以“地价+建安成本”的成本价定向购买,资金来源为减量化后集体所得补偿款中剩余部分及自筹资金。
以练塘镇芦潼村为例,到今年底将有6家企业签约减量化,共占地25亩,按政府规定的最低出租价算,每年村里可收入土地使用费近70万元。
实际上,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基层干部坦言,盘活存量土地,在企业意愿、政府财力和制度支撑等方面面临一些操作困难。土地管理方式的改革,相当于政府“自己革自己的命”。
上海市市长杨雄说,城市终极规模的锁定,有赖于土地规划的边界约束建设用地规模只减不增,“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城市发展转型。”开弓没有回头箭。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挑战,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上海别无选择。
2025-09-19 17:08
2025-09-15 11:43
2025-09-08 10:42
2025-09-08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