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虑中成长
在飞速变革的时代,大佬也随时可能成为“温水的青蛙”,今天风光一时,明天也许就被潮流淹没。SOHO中国的“触网”,正是源自潘石屹的焦虑、甚至恐惧。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逝,这几乎是业界大佬达成的共识。万通集团主席冯仑说,地产业到了重要转折期,“活下去”就已经是地产公司的立足点。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不要抱有房地产再次高潮的幻想。
回顾历史,1998年“房改”大大解放了房地产业的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创立于1995年的SOHO中国也是在这一波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地产大鳄,并于2007年于港交所上市。但如今,在潘石屹看来,市场需求已经被大规模吸收,经济发展也由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未来地产业的发展空间,必将从“卖房子”转向“盘活房子”。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2012年,潘石屹带领团队开启了“由售转租”的转型。放弃巨额的卖方收益,无异于“割肉”,短期公司营收受到巨大冲击。2012年和2013年,公司销售额连续下滑。“熬”到了2014年,转型初见成效,SOHO中国已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这一次SOHO中国“触网”,是继“售转租”转型之后的又一大变革。摆在老潘面前的考题,依然不简单。
如何应对焦虑?潘石屹选择思考。他说,自己每天花最多时间、最多精力的事情,就是思考,“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考,也会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
潘石屹从不避讳谈及忧虑与恐惧,从甘肃天水的放羊娃,到廊坊石油管道局的公务员,再到海南炒楼、在北京开发商业地产、创办SOHO中国,一路走来,童年时的恐惧感对他影响至深。
在2013年出版的《我的价值观》中,潘石屹回溯了他艰苦的幼年,他目睹了旱灾来临村民的逃荒、看到妈妈把小妹妹送给别人、大伯家的孩子得了一场麻疹就突然死去。
“张欣成就了我”
和许多“高冷”企业家不同,潘石屹实在太好打交道。他乐于面对媒体,也善于面对公众。当然,这体现了他的精明,他自己就是SOHO中国的免费代言人,难怪他被媒体戏称“中国最佳房地产销售员”。申奥成功,写着“2008北京”的幕布把整个现代城SOHO包上;SARS之后,他组织长城放风筝,风筝上印有“中国精神”。
潘石屹擅长顺势化解大大小小的公关危机。2011年苹果“教父”乔布斯去世,潘石屹发微博调侃苹果公司应“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机和iPad”。他很快遭到网友还击:“潘总也推出1000一平方米的房子吧。”网友还设计出“潘币”,1“潘币”代表一千元一平米。结果,潘石屹反而“自黑”、高调晒“潘币”,让很多人意外。
潘石屹被称为“中国SOHO之父”,在业内首个提出SOHO概念(即为“在家办公”);第一个对楼盘进行大规模非毛坯修;第一个尝试在长城脚下打造艺术建筑;第一个提出无理由退房。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能掀起业内的风暴。
“我小的时候父母常常跟我说,你是很笨的,智商不高,天天打击我。不过,这倒培养了我一个特点,谦虚,懂得向别人学习。”潘石屹说,这样的性格其实很讨巧,因为,谦卑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
说起理想主义,上世纪80年代,潘石屹常在砖厂的工地上看流行的启蒙读本——“走向未来”丛书。对于理想的认识,他曾在书中说:“有了理想,我们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点。”
谈到潘石屹,就不能不提潘石屹的妻子张欣。潘石屹坦言:“张欣成就了我。”SOHO中国楼盘的外观设计与功能定位方面,张欣功不可没,她也是业内第一个提出打造“样板间”的人。
作为少年移民香港、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在高盛工作的“海归”,张欣的人生经历与来自山村的潘石屹迥异。那么,太太眼中的潘石屹是怎样的?张欣曾对媒体说,她觉得潘石屹思路独特,与身边的华尔街精英相比,不按常理出牌。而且,他非常朴实,有一次,有人请吃海鲜,他尝了一口就说:“这和粉丝有什么区别啊,还这么贵,以后可别请我吃这种东西了。”
这一次SOHO中国的触网战略,也是潘石屹与张欣“夫妻档”共同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转型是否足够务实?能否实现理想?时间将检验一切。
2025-05-13 15:44
2025-05-06 09:12
2025-05-03 16:20
2025-04-01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