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门槛:需强大资源整合能力
张玉良视投资地铁为极重要的战略,认为错失这一机会,就可能错失重大机遇。
但对大部分房企来说,投资一条至少100亿元的地铁线,企业财务必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据知乎精选网资料,目前轨道交通的PPP模式中,有一种是分A、B两部分投资建设。A部分主要为土建工程,约占总投资70%;B部分主要包括车辆、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机电设备,约占30%。
A部分投资建设,采用投融资建设方式,即投资方与政府授权主体签署《投资建设合同》,并独资成立项目公司,投资建设完成后由政府在3~5年内回购,政府提供回购担保。B部分投资建设,政府与投资方按一定比例出资成立特许经营公司,负责B部分的投资建设。
按照上述模式,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的资金最少也要80多亿元,而且资金收回的周期更是长达三到五年,对大部分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资金压力。
张玉良也坦言,地铁投资,并不是所有房地产企业都可以涉足。企业需要有良好的信誉,能从银行获得部分贷款,最好还能从海外借到部分低利率的资金。
根据绿地公布的数据,绿地创新融资方式,多次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企业债、高级票据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成本保持在同行业较低水平。而在国内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绿地发挥品牌优势和海外资本平台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先后获得农行、中行、交行等机构累积高达1080亿元的高额授信,海外融资优势是上述银行授信绿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因为强大的融资能力,才给了绿地参与投资、开发、建设地铁的能力。
张玉良说,开发地铁,不仅需要企业自身有投资、建设地铁的能力,这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为此,绿地整合了申通地铁、上海建工等上下游优势产业资源,以便参与各地的地铁开发投资。申通地铁在上海已经积累了十几年的运营经验,显然将成为绿地运营地铁的一大优势。
成败关键:金融推手助力地铁/
然而,仅仅依靠强大的融资能力,以及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仍然不够,投资地铁依然障碍重重。
原因之一不仅在于地方政府可能没有足够资金回购地铁,更重要的原因是,即使地方政府以地铁沿线站点或者产业园区的土地抵债,这些土地的投资开发也需要时间。
特别是地铁沿线的上盖物业往往受限于规划用途,而被要求不得分割销售。另一方面,地铁上盖的商场物业也需要三到五年的培养周期。地铁物业的投资回收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铁投融资的风险和成本。
绿地正在大力发展的金融产业正是化解上述风险的重要 “武器”。2014年,绿地实施“大金融”战略取得重要成果,推进全国化、全产业布局,并确立类金融、金融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及管理、资本运作等四大业务板块。一年间金融板块规模及利润飙升,全年实现利润(含投资收益)8.5亿元,较上年增长155%。
而张玉良对绿地的金融布局还有更大的发展雄心。他透露,绿地将在两个月内和阿里、平安等一同推出绿地的“地产宝”,尽可能地实现商业地产的资产证券化,以实现绿地产业地产的扩容。
与此同时,张玉良还有意进入成本低、投资周期长的寿险领域,将和几家意向公司洽谈。
绿地在金融领域的上述布局一旦成功,将为地铁业务的快速增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特别是根据目前的规定,寿险资金可以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使用这些投资周期长、利率低的资金,显然可以帮助绿地解决大规模进军地铁业务的资金需求。至于地铁沿线的上盖物业,也可以借助“地产宝”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向社会募资,从而实现投资资金快速退出。
不过,各地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规划的变化,以及地方公共财政的收支,包括地铁运营的技术性因素,都会影响绿地业务的投资收益和发展空间。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观察,决定绿地地铁业务转型的成败关键在于绿地的金融业务。只有金融业务迅速成熟,上百条地铁的发展规划才能最终落实。
2025-08-12 09:27
2025-08-12 09:26
2025-08-12 09:23
2025-08-11 09:37